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济南章丘区:科技小院“破译”树莓密码,走向全国市场 章丘区科技事业服务中心

济南章丘区:科技小院“破译”树莓密码,走向全国市场 章丘区科技事业服务中心

在章丘龙山零下10摄氏度的冬夜,树莓科技小院的温室大棚里灯火通明。硕士生周利伟裹着棉大衣,蹲在树莓丛中记录温度数据,冻红的手指在笔记本上划出颤抖的曲线,看着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——那是让北方树莓在春节上市的“反季节密码”正在破译。这个扎根齐鲁大地的民族级科技小院,正用一场静默的农业革命,改写中国树莓产业的命运轨迹。

从“三年挂果”到“四季生金”

2012年,当窦广磊刚回乡创业时,欧美品种“水土不服”、传统种植需三年挂果、亩产不足千斤、娇嫩的浆果采摘后48小时就腐烂变质等技术困境让树莓产业深陷困局。2019年,随着章丘首个科技小院挂牌,中国林科院、齐鲁师范学院的专家团队带着仪器设备扎进田间,“高校导师+企业导师+乡土专家”培养体系累计吸纳20余名大学生驻点开展科研操作。团队成功研发“北方温室反季节栽培技术”,使树莓在北方地区实现了春节上市;“南方四季挂果技术”更让大湾区种植户全年有果摘,采摘期从传统3个月延长至8个月;气调锁鲜技术突破使货架期延长至7天,树莓首次跨越3000公里走进大湾区。团队更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《树莓标准化种植手册》,累计开展田间培训500余场,培训农户超8000人次。“当年定植、当年挂果”让亩产效益从8000元跃升至3-5万元。3项省级地方标准、28项民族专利构建起从种苗繁育到深加工的全链条技术体系。

从带动本地到辐射全国

技术红利迅速转化为产业动能。小院以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为纽带,在山东本地进步种植基地2760亩,1072户农户通过“订单种植”户均增收1.2万元,50座扶贫大棚年分红超50万元;12名毕业生返乡创办家庭农场,带动200农户家门口就业;同时辐射甘肃临夏、新疆喀什等物品部协作及援疆地区,带动全国种植面积超12000亩,惠及3000余农户。在新疆伊犁,“林莓间作”模式使荒漠变果园,维吾尔族姑娘阿依古丽当上冷链质检员,新疆喀什农户艾尼瓦尔算起增收账:“跟着小院学技术,每亩比传统作物多赚6000元,30亩果园年收入超50万元,比种棉花多赚3倍!”

创新打造的“莓子梦工厂”科技小院项目,以“科研在龙山、种植在边疆、销售在湾区”的跨区域模式,物品部协作进步规模化种植,产品直供广东饮品企业,形成“陇果入粤、粤资援陇”的乡村振兴协作模式,年带动协作地区增收超2000万元。

从单一种植到链式进步

在夯实种植技术的基础上,小院开启“三产融合2.0”探索:一产端推出“树莓产业化一站式服务”,为农业园区提供“品种改良+场景营销+研学体验”全案设计,济南周边30余个采摘园成为“网红打卡地”,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,亲子采摘门票收入超千万;二产端建成年产500吨的深加工生产线,联合齐鲁工业大学研发树莓果酒、果酱、面膜等20余款产品,附加值提升3倍,500吨深加工生产线年消化原料占全省产量40%;三产端与大湾区近万家餐饮、茶饮品牌建立供应链合作,通过“基地直供+中央厨房”模式,让龙山树莓果浆走进喜茶、奈雪等连锁门店,2023年“陇果入粤”专列发送树莓1200吨,全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.5亿元。

2024年,龙山树莓科技小院获批民族级科技小院,标志着龙山树莓产业正式接入民族级科技服务体系,科技赋能产业进步迈入全新阶段。这是科技服务“三农”、人才下沉一线的民族级认可,龙山树莓民族级科技小院将继续聚焦良种选育、绿色生产、技术升级、聪明农业等领域,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,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“最终一公里”,为龙山乃至全国树莓产业可持续进步注入核心驱动力。

一棵树莓的旅程,丈量着中国农业的变革维度——从甘肃育苗基地的脱毒种苗,到新疆智能温室的物联网探头;从山东深加工车间的纳米萃取设备,到大湾区茶饮店的鲜榨果汁机。当科技的血脉深植乡土,当人才的根系扎进大地,便有了这“千户增收、万亩生金”的振兴图景。章丘龙山树莓科技小院的操作印证:当实验室与田垄相拥,当论文结出富民的硕果,广袤乡村便是充满无限可能的希望田野。

来源: 感知山东


您可能感兴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