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生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,其收获时机的把握直接影响着产量和质量。根据各地气候条件、种植品种以及栽培方式的不同,花生的收获时刻存在较大差异,需要种植户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判断。
从生长周期来看,春播花生的生育期一般在120-150天左右。在黄淮海主产区,春花生通常在4月中下旬播种,9月中上旬即可收获。如河南、山东等省份,当前正值7月下旬,春花生正处于荚果充实期,预计再过一个多月就将进入收获季。夏播花生由于播种时刻较晚,生育期相对缩短,多在100-120天,通常在7月播种,10月中下旬收获。南方地区因气候温暖,可实现一年两熟,春花生在3月播种,7月收获;秋花生则在7-8月播种,11月前后收获。
判断花生是否达到最佳收获期,需要综合考察植株特征和荚果发育状况。当植株表现出叶片发黄、茎秆变软、下部叶片开始脱落等衰老特征时,往往预示着收获时机的到来。更准确的技巧是观察荚果:成熟的荚果果壳坚硬、网纹清晰,剥开后果仁饱满,种皮呈现品种固有的颜色。此时若进行水分检测,籽粒含水量应降至40%下面内容。需要关注的是,早收会导致籽粒不饱满,降低出油率;而晚收则可能造成落果损失,特别是在砂质土壤中更容易发生。
不同用途的花生对收获时刻也有独特要求。用于鲜食的花生可以适当提前收获,此时果仁水分含量较高,口感更鲜嫩;而用于榨油或长期储存的花生则必须充分成熟,确保籽粒饱满和油脂积累充分。以山东地区为例,鲜食花生通常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收获,而榨油用花生则要等到9月中下旬。
在收获方式上,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人工收获和机械收获两种方式。传统人工收获适合小规模种植,通过锄头或犁将花生植株连根挖起,这种方式对花生损伤小但效率较低。机械收获则更适合规模化种植,采用花生联合收获机可一次性完成挖掘、去土、摘果等工序,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。但要注意,机械收获对土壤湿度要求较高,过干易造成落果,过湿则影响作业质量。
收获后的处理环节同样关键。新收获的花生含水量高,必须及时晾晒以防霉变。传统技巧是采用田间晾晒,将花生植株倒置摆放5-7天,待含水量降至18%下面内容后再进行摘果。现代规模化种植则多采用烘干设备,可以精准控制温度(不超过35℃)和时长,更好地保持质量。在储存环节,花生籽粒含水量必须控制在8%下面内容,并储存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,以防黄曲霉毒素污染。
近年来,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,花生产业也呈现出新的进步动向。一方面,通过培育早熟品种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,花生的生育期得以缩短,为茬口安排提供了更大灵活性。如中花系列早熟品种可将生育期控制在110天以内。另一方面,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得收获时机的判断更加科学,通过监测土壤墒情、植株生理指标等数据,可以实现分区分块差异化收获。
气象影响对花生收获的影响不容忽视。特别是秋季连续的阴雨天气会导致田间积水,不仅影响机械作业,还可能造成花生发芽或霉变。因此,种植户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,抢抓晴好天气及时收获。在易涝地区,建议起垄种植并完善排水设施,以应对突发性降雨。
从经济效益角度考量,适时收获的花生产量和质量最佳,市场售价也更有优势。以2024年市场行情为例,适时收获的优质花生每吨价格较早收或晚收的要高出300-500元。顺带提一嘴,通过错峰收获和储存保鲜,可以在价格高位时出售,进一步提升种植收益。
平心而论,花生收获时机的把握是一门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影响的学问。种植户既要掌握品种特性,又要关注田间长势,还要结合天气变化和市场行情,才能实现产量和效益的最大化。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,相信未来花生产业将朝着更加精准化、智能化的路线进步。
?
?